山西金迪项目管理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19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

日期: 2019-04-12
浏览次数: 10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105
发布日期: 2019-04-12

各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局(中心)、农经局、果业中心,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事业单位: 

   现将《2019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遵照执行,确保2019年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附件:《2019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3月20日 

 

2019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2019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抓好五项硬任务,推动特色产业十大新突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大专项行动,深化农村六大改革,坚决稳住“三农”基本盘,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不折不扣完成五项硬任务,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对表中央要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五项工作硬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坚决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硬任务。抓紧编制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与保障措施。加快理顺管理机制,4月底前完成资金项目整合,形成“五统一”农田建设管理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管考核和统一上图入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投融资创新、先建后补、委托代建等方式,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倒排工期,限期交账,确保23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力争完成350万亩.

(二)分类梯次推进抓好“农村改厕”硬任务。按照“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基本思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点上示范和面上推开相结合。立足我省普遍缺水、冬季易冻的实际,集中力量破解旱厕改造技术难题,合理选择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民群众接受的改厕标准和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宜分户则分户、宜集中则集中,不搞“一刀切”。积极推动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各地探索无害化还田、加工有机肥料、生态化处理等经济实用模式。2019年,突出汾河流域这一重点,在100个县分层次分类别实施,17个贫困县量力而行,新改造户用厕所50万座左右,同步完成22万座损坏厕所整改工作。

(三)坚决彻底整治“大棚房”要切实把“大棚房”清理整治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坚决彻底、不折不扣完成。压实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主体责任,排查清理、整治整改台账层层签字背书。严格按照“大棚房”问题整改工作指导意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依法依规整治整改。把握时间节点,3月底前彻底完成。加快完善设施农业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防止违规反弹,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的红线和农地姓“农”的底线。

(四)坚决完成奶业强省建设目标和任务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在大同、朔州、忻州等雁门关黄金奶源带,建设一批高质量奶源基地;支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扩大养殖数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一批高产奶牛核心场、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提高单产水平,引进和繁育优良种牛,推广精准化饲喂管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及标准化饲养技术,提高奶牛繁育水平。在奶牛养殖大县实施苜蓿发展行动,保障优质饲草料供应。今年奶类产量要力争达到90万吨的目标,到2020年我省奶类产量要超过100万吨,确保完成全国奶业强省建设的规划目标。

(五)严密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持续抓好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检疫监督等工作,严防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发生完善应急机制,强化应急值守,一旦发生疫情,迅速行动,果断处置,坚决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足我省农业资源禀赋,依托重大战略,聚焦重点产业,狠抓关键环节,把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实现突破。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认真落实好粮食补贴惠农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加快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选择生产基础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整建制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继续抓好农业减灾防灾工作。

(二)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继续推动长治市和5个县、30个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区建设,再筛选15县整建制推进,新增40个示范片区,2020年基本实现示范片县县全覆盖。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充分发挥专家团队技术服务作用,完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大力推广轮作休耕、节肥节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提高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召开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现场交流会。

(三)抓好山西农谷建设。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示范为主攻方向,继续引进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挥农谷辐射带动作用,使山西农谷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引领全省“三农”工作发展。

(四)抓好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按照三三制要求,新增10万亩优质饲草和特色经济作物,饲草收储量达到100万吨。加快推进草食畜标准化生产和良种繁育,集中扶持5个饲草加工示范企业、50个标准化示范牧场、10个生态畜牧示范场。加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250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和3个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

(五)推进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坚持以国际视野引领、以国家标准建设、以省级战略推动的原则,在建设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上有新突破。新建20个出口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新建3条先进果品机械化初加工生产示范线,建设水果产业园区,新培育水果出口企业或合作社15个。举办第四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

(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精心谋划,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全力打造20标杆项目,引领带动全省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项目要明确牵头单位,落实投资主体,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项目落地见效。新创建12个国家级产业园、20个省级产业园。持续推动国家特优区创建,再建设5个省级特优区。选择五市六县开展试点,创建一批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七)推进杂粮全产业链发展强化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优化杂粮主导品种区域布局,实施杂粮良种繁育、有机旱作生产、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开发、食品多样化研发、公用品牌建设、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等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六大工程,启动组建主导杂粮品种产业联盟,着力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晋字号杂粮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八)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200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加大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加快突破功能成分高效提取、资源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一批特色独有的精深加工产品。力争今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900亿元。

(九)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制修订70项农业地方标准,新登记5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35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快监管监测体系建设,创建第三批1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组织开展区域公用品牌评选,启动实施“全国百市”品牌营销行动。办好第六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做好“二青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

(十)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突出抓好太原南部城郊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晋东、晋北、晋南、晋东南开展示范创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施农家乐和采摘园标准化项目建设。继续推动晋城市和10个县开展农林文旅康融合试点,建设100个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村镇。继续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新建7000“益农信息社”。

(十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聚焦深度贫困和摘帽县,落实“一县一策”,搭建企业扶贫对接平台,举办贫困地区农特产品“五进”对接促销会。进一步引深五有机制,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采取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吸纳务工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更多的参与生产经营,更多的分享发展收益,实现如期脱贫和稳定增收。

三、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落实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精神,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推动“五大专项”从面上铺开,向纵深拓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大督察。

(一)深入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作。在抓好阳曲县、灵丘县等11个省级示范县和首批253个省级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以“沿城、沿市、沿大运线”为主,以厕所改造、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为“先手棋”,再启动300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立标准、指好方向。各地也要同步创建示范村,上下联动、合力推动。召开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强化观摩学习,推广先进经验。

(二)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把乡村干净、整洁、有序作为最基本要求,深入开展好“村庄清洁行动”,集中力量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大力实施拆违治乱、风貌整治,清垃圾、清河道沟渠、清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突出农民主体,广泛宣传、充分发动,卫生乡村、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全铺开。

 (三)充分发挥牵头抓总职能。压实部门责任分工,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同步推进、落到实处。协同抓好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全面开展汾河流经44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2019年完成其余31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大力推进21个垃圾分类试点县建设,完成58个县(市、区)605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设施建设,2019年,除10个深度贫困县外,其余县(市、区)垃圾治理全验收。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农村改革必须再出发、再深化的指示要求,今年突出深化六项农村改革。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户创办家庭农场,评定1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深入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创优工程,培育300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落实《关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生产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研究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衔接办法。启动我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修订工作。积极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收官扫尾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实抓细阳泉、忻州2个整市和屯留、沁水、大宁、河津4个整县(市)改革试点,确保今年10月底前完成,总结推广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做法。非试点市县6月底前完成清产核资,年底前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开展新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让完成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尽快领到“身份证”。适时召开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推动出台乡村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和意见。

(五)深化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有机旱作、杂粮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上攻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配机制改革试点。以市场化的理念,引导职业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技术人员投身农技服务。运用市场的方式,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做好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农村扫黑除恶、文明村镇创建等工作。办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五、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顺应机构改革和“三农”发展要求,发挥好乡村振兴统筹协调职能,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深化学习教育,强化思想武装。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细里走,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走出去,分期分批到先进地区考察先进典型,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视野;坚持请进来,邀请优秀专家、基层代表讲学授课,创新观念,开阔思路;坚持沉下去,拜农民为师,到一线取经,总结典型经验,推动“三农”工作新实践。

(二)把准职能定位,统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当好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参谋助手,搞好综合协调,推动乡村振兴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化政策研究,着力在战略谋划、政策创设、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推动重大政策出台,健全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起抓、“五个振兴”一体推进。强化投入保障,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推动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投向“三农”。强化监督考核,推动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意见,把责任压实,把压力传导下去。

(三)提升能力素质,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干部队伍。重点抓好四个建设。抓好政治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落实好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以“三农”工作新成效体现政治建设新成果。抓好能力建设,结合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加快补齐乡村治理、社会事业、基层党建、投资管理等知识短板,增强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政策指导、依法行政等综合能力。抓好作风建设。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聚焦“六个破除”,深化系统“三基建设”,用好“一线工作法”,开展入企进村服务,常态化制度化驻点调研,以过硬作风彰显担当作为。抓好廉政建设,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权力制约监督,管好用好资金项目,做到心存敬畏、守住底线。

(四)推进农业依法行政。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加强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推进制定《山西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条例》,对修订实施土地承包法办法开展立法调研。深化农业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绿剑护农”行动,切实提升法治保障能力。贯彻“七五”普法规划,落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依法依规做好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保密、信访等工作。

 


相关方案 / Solution More
  • 点击次数: 320
    2020 - 04 - 30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农市发[202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的部署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发〔2020〕1号)和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部决定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现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重要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国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支持,是现代农业重大牵引性工程和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的重要内容,是顺应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大举措,对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有利于夯实农业物质基础装备,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满足农产品消费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做大做强农业品牌;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速农产品市场流通硬件设施、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
  • 点击次数: 202
    2020 - 04 -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现就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二)基本原则。一是市场决定,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二是健全制度,创新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政府调节与监管,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三是问题导向,分类施策。针对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四是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坚持安全可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培育发展新型要素形态,逐步提高要素质量,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二、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三)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点击次数: 189
    2020 - 01 - 10
    全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 累计完成投资532亿元,34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今年以来,我省牢固树立“转型为纲,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全力推进102项牵引性强、战略意义重大的亿元以上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为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2月10日,从省工信厅传来消息,根据各项目企业报送数据,截至目前102个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532亿元,34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33个项目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其中今年1—11月完成投资240亿元,占全省制造业投资29%。  今年是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省工信厅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狠抓转型项目建设,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9个新兴产业类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9亿元,1—11月完成投资156亿元,占比65%。年产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项目等29个项目实施设备安装和调试,山西吉利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一期工程等23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省工信厅充分利用开发区转型发展主战场的区位优势和高质量发展主阵地集聚作用,推进开发区项目85个,总投资177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16亿元,1—11月完成投资176亿元,占比73%。据介绍,30个开发区中,重点项目数量排名前四位的开发区分别是: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13个),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6个),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  据了解,为了推进项目建设,省工信厅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扭住前期手续办理、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做好项目协调和全程跟踪服务,并实施技改示范引领,重点推进50个技术改造类项目建设,支持山西建筑产业潇河园区等30个项目技改资金9.27亿元,提振企...
  • 点击次数: 307
    2019 - 12 - 13
    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 西 省 财 政 厅关于山西包容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中期调整申报项目的通知各市、6个体制管理型直管县扶贫办、发改委、财政局(国际局):  山西包容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是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资金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政府主权外债项目。为完善项目建设内容,尽早发挥效益,经亚行同意,现组织各市县进行中期调整项目申报。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建设目标项目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并减少农村贫困为最终目标,通过包容性商业孵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而改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生计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二、申报范围、类别及条件( 一)申报范围:在全省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实施意愿强的优秀农企(优先考虑扶贫龙头企业)。( 二)申报类别: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贸易、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扶贫等涉农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申报条件:1、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规范、健全的带贫益贫机制。2、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经营规范、辐射带动力强、经济效益状况和发展前景良好。3、具备当地财政认可的反担保措施,并提供市县财政还款承诺函。4、具备项目合规的用地手续,并能通过环评报告批复。5、具备提供项目配套资金能力,能提供近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亚行贷款融资后负债率不超过60%,企业及大股东银行信用等级良好。6、符合包容性商业模式要求或具有包容性商业潜力。三、申报材料要求(一)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和合作社简介、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企农(特别是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前景及亮点;拟申报项目名称、产业发展背景、总投资及利用亚行贷款额度、主要建设内容、预估效益、还款计划等。(二)市县申报文件1、市县项目承办单位申报文件(需经市...
  • 点击次数: 164
    2019 - 11 - 29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65号  《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办法》经2019年11月12日省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省长楼阳生2019年11月15日  第一条 为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护民营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活动。  本办法所称民营经济组织,是指在本省依法设立或者开展投资、经营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经济组织。  第三条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应当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发展和改革、科学技术、工业和信息化、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审批服务管理、税务和金融等行政管理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民营经济主管部门负责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落实有关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做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可以通过补助、基金以及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经济组织。  第七条 民营经济组织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申请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民营经济组织申请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民营经济组织不得伪造事实或者采用其他非法手段,骗取或者套取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
  • 点击次数: 171
    2019 - 11 - 22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进一步做好开放办社工作的指导意见 晋供合发〔2019〕39号各市供销社、省社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强化开放办社理念,加大开放办社力度,规范开放办社行为,提高开放办社质量,加快完善组织网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精神,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以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完备为农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要求,充分整合系统内外服务资源,加快构建起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的基层组织体系和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促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深入持续发展,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繁荣城乡经济中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二)目标任务。到2022年,全省基层社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村综合服务社覆盖80%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到500个,惠农服务中心服务辐射全省80%的乡镇,入社农户达到100万户以上,入社社员达到300万人以上,开放办社企业销售占系统比重达到10%,全系统销售总额达到13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4亿元以上,所有者权益达到50亿元以上。全省供销社基础全面夯实,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行业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提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市场化运行更加高效。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办社,真正实现在开放办社中“增社员、增业务、增资产、增地盘、增合力”的目标。(三)基本原则───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顺应农民群...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
0351-7553100
( 周一至周五 08:30-18:00 )
Copyright ©2018 - 2024 山西金迪项目管理研究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