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金迪项目管理研究院有限公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衡量标准与科学内涵

日期: 2020-08-21
浏览次数: 33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338
发布日期: 2020-08-21

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决胜阶段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就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中共十二大到十八大,不断提出、更新和扩展全面小康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伴随着实践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告诉我们,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不仅要强调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转型、民主进程、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一个综合、广泛、系统的范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但也指在生活比较富足的同时,法令严明、安定和谐的一种社会状态,是次于“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动态性,经过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推进,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改革开放之后,在谋划和构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学习和观察,开始思考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②这是根据我国当时的发展水平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得出来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对中国当时的国情及当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的务实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确立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标志着小康社会理论探索的正式起航。这里的“小康”,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阶段。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在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基础之上,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这一战略被表述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称为“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称为“小康水平”。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做了更详尽的阐述:“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③按照“三步走”战略,1988年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在此基础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面向21世纪前50年的“新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在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步,在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且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格局,小康概念内涵不断丰富。实现前两步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1989年到2002年是实现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成就巨大。2000年我国宣布如期实现“总体小康”,但是这种小康还只是一个低标准、偏重物质消费、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小康社会”所指的不仅只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鉴于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现在我们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出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小康生活,小康社会更加全面,内涵更丰富。要在本世纪初始的20年,集中力量,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并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新“三步走”构想,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此之后,一个以低水平的“总体小康”为基础制定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发展规划破茧而出,中国进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007年,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要求全党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全面小康,同时也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与人的幸福指数共同提高的全面小康,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惠及13亿中国人的全面小康。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整合,提出“四个全面”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科学、辩证地对“四个全面”进行了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党对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的坚持、充实和完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正在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一步步地接近“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次充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较之过往的小康标准,一是水平更高,要从一个国际上中等偏下收入的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迈进;二是范围更全,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

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向广大人民群众描绘了一幅更加美好、幸福、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图景。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的集中体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引领性的特征。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小康”理想,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经历了从“总体”到“全面”、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建设”到“建成”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其内涵已逐渐清晰。“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一个社会范畴。它不仅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物质生活达到某种程度,还包括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小康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不能仅仅简化成有限指标

一直以来,很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强调工业化发展程度,这是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线性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一些新兴发展国家在短时间内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过大、生态严重破坏等等。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反思这种发展模式,以应对这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各国都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物质富裕不等于幸福。社会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相互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是“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就算不上真正达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的标准。④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我国对小康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有如下几个标准:

第一,经济建设方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具有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二,社会建设方面,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内容。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解决好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政治建设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文化建设方面,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使得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发展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建设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这五条标准是一个整体性的标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条达不到,都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时候,要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自从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小康社会”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近年来,为了评价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就,测算与全面建成小康的距离,一些研究机构提出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衡量,能使人直观看到全面小康建设进展情况。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该方案中的指标体系是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⑤

根据2011年1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了20.5%,平均每年提高2.05%。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加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亦正在加快向前迈进。

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5年GDP总额初步核算为67.67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9%。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9.0%、40.5%、50.5%,第三产业首次突破50%。人均GDP为49351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社会保障力度大幅度增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取得新进展,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人数增加,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比上年减少1442万人。教育科技和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全年高校招生人数、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0%;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不断改善;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从以上相关标准来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大方面23项指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提高。除了国家统计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它是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结构、科技文化、民主法制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28项指标组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及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通过前文梳理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过程不难看出,全面小康是一个定量与定性兼备的目标,内涵十分丰富。进入新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见,全面小康实质是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涵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在五个方面中,有些可以量化,如经济、社会方面的一些目标;有则些难以量化,如政治、文化方面的一些目标。所以,衡量小康社会的标准应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状况。

全面小康的标准应该是定量与定性目标的结合

在实践中,要特别防止将全面小康标准简化成为有限指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误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其难度不在于完成定量指标,而在于完成定性标准。如果片面地认为有限或者定量指标就是全面小康目标,就会出现可量化的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广大人民实际感受不符的被动局面,或者出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思想上的懈怠和放松。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全面小康的标准简化成有限指标的倾向,更要防范有限指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误导,要全面、正确认识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重视量化指标,但不迷信、滥用量化指标,既重视定量指标,也重视定性标准,真正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到实处。因此,全面小康的标准应该是定量与定性目标的结合。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发展是核心。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不分城乡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是基础。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放到经济建设上来,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发展是最大的民意,是最大的共识,是最基本的经验。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中国共产党人对小康社会建设的探索,始终贯彻着一条主线,就是将人民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落脚于人民,以人民的利益和发展作为评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标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拓展,提出“共享”的新理论。共享,就是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在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全体人民的小康,这是党和国家发展方针的一个重大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了新内涵。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是实现“共享”理念的重要途径,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关键是让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建设“橄榄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要项项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重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重承诺。按照世界银行现行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的,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全面的,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收入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是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平正义等取得显著进步的。与这些目标要求比,目前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是现有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关键是要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队的小康,绝不能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排除在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农村还有5575万贫困人口。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果,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是关键。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保障。我们原来提出的“总体小康”还是较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小康,等等。只有这些真真切切的梦想内容,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努力,能够确保在2020年最终得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最终得以建成,这个梦想才有意义,才能激发人民实现梦想的信心和斗志。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准是经济发展方面,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达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的标准。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于重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速度、方式、结构、动力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并不容易,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变过去那种跑马占荒似的粗放增长,改变过去那种拼资源能源的规模型增长,改变过去那种拼低成本要素的速度型增长。这里的改变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要有一定速度,但这个速度应当是绿色的GDP、创新的GDP,必须有质量、有效益。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协调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所在。从宏观上看,短板无所不在,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有短板,而且各个地方也有各自的短板,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短板也同样存在。从微观上看,各地短板的种类和长短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将主要依靠增进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旧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补短板的核心或关键是补公平的短板,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最突出、具有普遍性的短板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脱贫短板。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人信服。所以,习近平同志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最突出的短板。二是民生短板。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不同群体民生保障方面。三是生态短板。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块突出短板。我们要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缺陷,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十三五”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从经济风险防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容易引发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部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超出财力,政府债务负担过重,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二是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逐步显现,处置“僵尸企业”的融资风险,高杠杆下的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风险上升,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增大。三是产业风险。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吸引本国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大力吸引低端产业和订单转移,我国产业面临提升竞争力和避免空心化的双重挑战。四是国际贸易风险。西方国家等强化贸易保护主义,除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手段之外,在市场准入环节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绿色壁垒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针对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六个坚持”原则。“六个坚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种评价方法。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二,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第三,坚持深化改革,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第五,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第六,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六个坚持”与“五大发展理念”密切相关。要结合起来把握其深刻内涵,他们都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是指挥棒,是红绿灯,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去破解。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敢于攻坚,突出重点难点,把抓落实工作做好。

(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政府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著作有《中国式崛起》《博彩业与政府选择》《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比较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模式、战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等。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高立菲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

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01页。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9页。

⑤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又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对指标体系做了重要修订,为了便于各地开展监测工作,2008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

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课题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

⑦张占斌:《全面小康目标不能仅仅简化为有限指标》,《人民日报》,2015年4月8日,第7版。

 

 

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以下数据均来源官方数据,因为2019年的官方数据很多还未出来,主要参考2018年数据资料。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根据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2019年中国GDP总量为14.36万亿美元,人口13.93亿,人均GDP约10261美元。当年世界人均GDP11462.452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不到11亿,但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却高达4.825万美元;2019年美国人口略微超过3.28亿,人均GDP超过了6.5万美元

按小康社会的标准,人均GDP我们已超额完成,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尚有差距。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这项指标全国已达到小康社会标准。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这项指标全国已达到小康社会标准。

四、恩格尔系数低于40%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个比例则会下降。国家越富裕,这个系数越低。

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趋势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已达到富足水平。

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3平方米,已全面达到小康标准。

也就是说,4口之家如果要买房最小要156平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20平可达到小康水平。

六、城镇化率达到50%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

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其实这一项已经不重要了,这些年因为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很多电脑的基本功能已被手机代替,现在智能手机基本人手一机,而个人电脑全球出货量则持续低迷。

八、大学入学率20%

根据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

九、每千人医生数2.8人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内容,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92.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86.7万人,注册护士444.5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医生2.77人。

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19年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636万人,但保障率数据目前查询不到。

根据2019年官方公布的数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多项我们早已超额完成,2020年完成目标已经没有悬念。


相关方案 / Solution More
  • 点击次数: 338
    2020 - 08 - 21
    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决胜阶段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就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中共十二大到十八大,不断提出、更新和扩展全面小康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伴随着实践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告诉我们,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不仅要强调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转型、民主进程、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一个综合、广泛、系统的范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但也指在生活比较富足的同时,法令严明、安定和谐的一种社会状态,是次于“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动态性,经过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推进,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改革开放之后,在谋划和构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学习和观察,开始思考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
  • 点击次数: 239
    2020 - 05 - 11
    14张海报,图解山西省如何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5月6日下午,山西省委书记、省“十四五”规划领导组组长楼阳生主持召开山西省“十四五”规划领导组会议,听取我省“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情况汇报,对全面推进规划编制进行动员部署。楼阳生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三篇光辉文献”,贯彻落实“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胸怀大局,把握机遇,围绕“转型出雏型”,努力编制一个高质量规划,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山西篇章描绘蓝图、凝聚力量。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  Part 7  Part 8 Part 9Part 10   Part 11 Part 12Part 13Part 14
  • 点击次数: 244
    2020 - 05 - 11
    14张海报,图解山西省如何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5月6日下午,山西省委书记、省“十四五”规划领导组组长楼阳生主持召开山西省“十四五”规划领导组会议,听取我省“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情况汇报,对全面推进规划编制进行动员部署。楼阳生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三篇光辉文献”,贯彻落实“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胸怀大局,把握机遇,围绕“转型出雏型”,努力编制一个高质量规划,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山西篇章描绘蓝图、凝聚力量。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  Part 7  Part 8 Part 9Part 10   Part 11 Part 12Part 13Part 14
  • 点击次数: 222
    2020 - 05 - 11
    14张海报,图解山西省如何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5月6日下午,山西省委书记、省“十四五”规划领导组组长楼阳生主持召开山西省“十四五”规划领导组会议,听取我省“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情况汇报,对全面推进规划编制进行动员部署。楼阳生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三篇光辉文献”,贯彻落实“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胸怀大局,把握机遇,围绕“转型出雏型”,努力编制一个高质量规划,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山西篇章描绘蓝图、凝聚力量。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  Part 7  Part 8 Part 9Part 10   Part 11 Part 12Part 13Part 14
  • 点击次数: 258
    2020 - 05 - 06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印发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晋供经函〔2020〕40号各市供销社、省社直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和省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做好全系统2020年度消费扶贫工作,省社制定了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20年4月9日        附件 省供销社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计划一、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系统内有条件的超市、零售企业等要在所属经营门店设立消费扶贫专区(柜),集中销售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农产品批发市场专设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展区,宣传和推广贫困地区产品。系统内大型商贸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要与贫困地区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2020年,全系统在商超、市场等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专柜或专区达到90个以上。二、多渠道展示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市场模式,借助全国供销总社“供销e家”、省社“农芯乐”、市县供销社以及社会电商平台、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开展主题销售、巡回销售、“鲜活农产品走出山西网上行”等活动,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相关企业参加总社海南“冬交会”等系统内展会,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2020年组织参加展销活动5场以上。三、积极开展“四进”对接承销各级供销社机关、社有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要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购买贫困地区产品,与贫困地区开展供需合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
  • 点击次数: 362
    2019 - 10 - 12
    山西财经大学白凤峥一、康养及康养产业概述什么是康养?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界定。与一般意义的“健康”“养老”“养生”和“疗养”等概念相比,“康养”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盖范围广阔,与之对应的康养产业也十分广阔。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康养的基本要素是“健康、养生和养老”,健康是养护健康、亚健康、临床三种状态,养生是养护身体、心理精神以提升生命质量,养老是贯穿孕、幼、少、壮、老整个生命过程。简言之,康养是指通过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医疗等多种功能的实现,使人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有所养、老有所乐”。康养产业,不是“健康”“养老”和“疗养”的简单融合,而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康养产业发展不仅要延长生命的长度,更要增强生命的丰度、提升生命的质量。康养产业的服务人群是全龄化的人群,各个年龄、各阶层的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康养需求。 基于对康养产业定义,消费者的康养需求可以通过本区域实现,也可以通过异地实现。尤其是资源禀赋好的区域完全有可能通过提高良好的康养供给方式,来满足异地康养市场需求。根据康养产业发展依托条件的不同,一般有两大类发展模式。1.资源引领型康养产业其特点是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如森林、气候、温泉等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文化、风俗风情、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建设以优势资源为主题引领的特色康养产业。此类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资源特征和区位条件,锁定目标人群,进行康养产品定位、特色产品开发及长期运营能力的培育,其核心业态将以休闲养生、康养度假和康养旅居为主。2.医疗服务导入型康养产业其特点是依托城市群人口密集与交通辐射能力,导入综合、优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当地及辐射吸引周边特定医疗服务受众或老龄人群,打造以医疗健康服务为特色的老年康养产业。此类项目对吸引优质合作伙伴,构建较强的医养品牌及长期高品质护理能力有...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
0351-7553100
( 周一至周五 08:30-18:00 )
Copyright ©2018 - 2024 山西金迪项目管理研究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